王铎行书轴《三宿岩》
明末清初的草书大家中,王铎极负盛名。吴昌硕认为王铎“有明书法推第一”,康有为说吴昌硕的书法“笔鼓宕而势峻密,真元明之后劲”。沙孟海也曾评价道:“(王铎)矫正赵孟頫、董其昌的末流之失,在于明季,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”。甚至有海外书家拿王铎和王羲之做比较,认为“后王”(即王铎)胜“前王”(即王羲之)。其草书笔法精妙,气势磅礴,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堪称一流。
王铎(1592年—1652年),字觉斯,号十樵、嵩樵等,因出生于河南孟津县,故又被称为“王孟津”,有“神笔王铎”之誉。王铎于天启二年(1622年)考中进士,入选庶吉士,历任太子左谕德、太子右庶子、太子詹事、南京礼部尚书。弘光政权建立,出任东阁大学士。顺治元年(1644年),跟随钱谦益降清,授礼部尚书、弘文院学士、太子少保。
王铎的草书,用笔流畅而富有变化,墨色浓淡相宜,章法错落有致,如行云流水。其草书作品常以大字为主,形制不乏长卷、巨轴,无不开张奔放,给人以豪迈激昂之感。此幅草书自作诗《三宿岩》为绫本巨轴,释文为:“不知何代寺,终古驻斜曛。客至寻(碑)版,僧眼梦洞云。战争前宋事,吴楚大明春。江外猿声急,泬寥几客闻。三宿岩作,寻下落碑字。王铎。”诗见《拟山园选集》,文句略有不同。从这件作品中,我们可以看到王铎对二王(王羲之、王献之)书法的深入汲取,以及对唐人(如颜真卿等)、宋人(如米芾等)的吸收借鉴。但在王铎笔下,却显示出六经注我式的戛戛独造,这种独创与拓展,使得晚明清初这个时期,在书法史上尤显夺目。(图文由保利拍卖提供)
[免责声明] 本文转载于网络,观点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文章内容侵权、投诉举报投诉邮箱:Jubao_Times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