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明]文徵明兰亭修褉工程图纸本分染1542年故宫博物馆藏
文徵明(1470—1559),名壁,更字徵仲,号南岳衡山修行人,长洲岛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,明朝书法家,与沈周、唐伯虎、仇英统称“明四家”或“吴门四家”。其字画功底极其精工细作,青山绿水、角色、花鸟鱼虫所有善于,墨笔画、翠绿,工笔画、写意画无所不工。
《兰亭修禊图》是文徵明人生经历数次勾勒的画作。现有三幅著作分别作所的意思艺术生涯的不同阶段,作品具体内容与风格均由作者主观性写作,展现出不一样特点。晋代王羲之与众贤举办“兰亭修禊”地点在山阴。而文徵明生长在长洲岛(今江苏省苏州市)官宦世家,长洲岛与山阴同属江南地区文化的特点,文式从小遭受同样的文人墨客雅趣的浸染,他对于晋代先辈“兰亭修禊”传统文化的敬仰更加深入。现有文式《兰亭修禊图卷》著作各自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、辽宁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。
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《兰亭修禊图》,纵140.3cm,横73.2cm,右上方正楷自题王羲之《兰亭序》,以后款为明嘉靖三年(1524)春三月既望。在这里幅画作中,高山峻岭中兰亭立身几棵松柏树间。情景以临溪亭台楼阁为始,王羲之在亭内据案落笔,参会群贤列栖于曲水海峡两岸,呈现出一派畅游林下种植之悠闲面貌。整副著作选用工笔白描手法,传承了初期简淡设计风格,构图法刻画细致密切,笔砚气场则略显滞弱。
辽宁省博物馆藏《兰亭修禊图》,纵20.8cm,横77.8cm。此卷展现出来的情景更加丰富,选用手卷铺叙的形式将兰亭雅集的多个场景逐渐展现。在山溪涿州松林间,王羲之于溪上兰亭挥笔搦翰,一众文人雅士沿蜿蜒盘旋溪水而宴安佚乐,或流觞汲水,或拂琴咏歌,或穿行倾侧。这时文徵明六十三岁,恰逢其作品风格由中后期向末期变化。本卷怎么画上柔中寓刚,勾皴工稳的高山峻岭、山林葱笼,与细笔雅绘的室宇角色相辅相成,使绘作书页风韵深厚。
故宫博物馆所藏《兰亭修禊图》(如图)是文徵明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)七十三岁著作,纵24.2cm,横60.1cm。与以往两张《兰亭修禊图》对比,此卷在绘画技巧上更为成熟,高超的技术与巧妙的构思相辅相成,使其作品变成他创作之路的经典。其作品仍属文式特有细笔小翠绿怎么画,拿笔顺畅清雅地勾画出挥洒自如、流水高山绵延,在青山绿水景色的整体造型上展现恬净素雅的设计风格。聚焦在画面细节,更由此可见创作者画笔之细致。如界面右边修竹依山傍水,溪间茅亭含有三人倚栏对坐,在其中执笔者应该是“兰亭修禊”的核心人物王羲之,他和高士在亭中樽酒毕业论文,高谈阔论。相较于唐代翠绿高山大景、一招一式的识势构图法,此幅取青山绿水之一角以细腻刻画,山没头、水无源,画面表现的重心放在山水之间的文人墨客踪迹上。非常明显,文徵明切实突显界面主题风格里的人文价值,而不是单纯的的山水景色。
《兰亭修禊图》整副作品以翠绿为主调,但石头、树木的色彩搭配却十分清雅,没什么妖娆俗媚之迹。做为青绿山水行为主体色调的翠绿色,文徵明的使用显得更加慎重,一部分公路边坡、陡坡等地方,一般不着颜色。从而展现出山水景观栩栩如生盛景,亦揭露了文徵明的青绿山水核心理念,即翠绿相映不必经常施染,薄施装点也可以锦上添花。总而言之,文式山水画作品在分染上脱离了宋朝院体鲜艳庸俗,其将翠绿法及浅绛法融合在一起,翠绿颜色无失清雅之韵。(文/刘明)
[免责声明] 本文转载于网络,观点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文章内容侵权、投诉举报投诉邮箱:Jubao_Times@163.com